新闻中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黎锦、海捞瓷、深海利器……这个周末南国小记者开眼界涨见识JN江南·(中国)官方网站

发布时间:2023-11-20 19:04:33 浏览:

  JN江南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1月19日消息(记者 胡丽齐)泥条盘起来的古老陶器、千年历史的非遗黎锦、记录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盛世的海捞瓷、高尖端深海利器11月18日下午,南国小记者三亚俱乐部走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通过一件件文物和展品,追寻它们背后历久弥新的传奇,一场别开生面的“穿越之旅”悄然开启。

  刚走进黎族文化展厅,小记者们就被眼前的展品、文物所吸引,黎锦、黎陶、竹木乐器、民间剪纸以日常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独木用具和竹藤编制用具等藏品琳琅满目,在讲解员娓娓动听的讲解下,一件件文物藏品被赋予了活力,大家边听边记,边看边想,生怕错过了每个精彩的解说。

  当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黎锦协会学生还现场为小记者们展示了黎锦织绣技艺。记者 胡丽齐 摄

  “哇!这里还有黎族女子、男子服饰展区,有种马上要有场时尚走秀一样!”“利用陶泥制作成陶器提升生活质量,真有创造力!”“这里还有明清时期织造龙被,这些图腾栩栩如生”小记者们仿佛推开了历史之门,大家穿梭在各展区之间,为黎族人民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深感叹服。

  当天,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黎锦协会学生还现场为小记者们展示了黎锦织绣技艺。只见她们席地而坐,双足蹬着腰机,一针一线如行云流水,让大家惊艳不已。刘娜雅是黎锦协会会员之一,来自海南白沙的她,自小就接触了黎锦元素,中学时利用假期开始学习黎锦织绣技艺,如今已能够织绣一些简单的图腾花纹。她认为,黎锦是黎族独特的文化,黎族文化展厅内翔实的历史资料和文物展示为像她一样爱好黎锦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

  “完成这些漂亮的图案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们就这样一坐就几个小时,姐姐们真的太厉害了!”南国小记者张艺馨望着黎锦上的图案不禁赞叹,拉着小伙伴聊了起来。“这些丰富的图案反映了黎族人民的生活、爱情等等方面,而且,它还有很多种形式,你看,这个是人形纹、动物纹、植物纹”

  随后,小记者们还陆续走进海洋展厅、海上丝绸之路古瓷文化展厅和深海大洋展厅,追随朵朵浪花,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小记者在博物馆内的南海海洋生态全沉浸式展示示范间里,学习海洋生物知识。记者 胡丽齐 摄

  “海洋究竟蕴藏了哪些资源?你都认识哪些海洋生物?欢迎大家来到海洋展厅,海洋知识科普之旅现在开启”在海洋展厅,小记者们近距离观赏完整的鲭鲨、鲨鱼、扳机鱼、刺豚鱼等海洋生物标本,侧耳倾听大学生讲解员科普海洋知识,从奇特的海洋生物到壮观的海洋景象,大家逐渐沉浸于海洋的魅力之中。

  海捞瓷是从“海上丝绸之路”打捞出水的中国古代外销瓷器的总称。在海上丝绸之路古瓷文化展厅内,小记者们跟随历史轴线,浏览宋、元、明、清时期的海捞器,一睹海底千年沉瓷的历史场景。展区内一件件精品瓷器让小记者们不禁放慢了脚步,仔细观摩、细细品味瓷器蕴含的意义,有的瓷器图像完好,所绘之物栩栩如生,让小记者们连连赞叹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

  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技术性能指标及铰刀挖泥能力排在亚洲前列的“天鲸号绞吸式挖泥船”、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的海洋二号卫星“哇!”刚走进深海大洋展厅,小记者们就被展出的海洋前沿科技模型和深海矿石样品所震撼,“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也要为国家科技发展、深海事业作出贡献!”站在“蛟龙号”模型面前,小记者罗宣贺坚定地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研学活动带领小记者走进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南海文化博物馆,从黎族文化到海洋文化,多层次、全方位地引导孩子们深入地了解南海文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期待多举办这样鲜活、有趣味性的研学活动。”家长杜女士点赞地说。

  高文芮:今天收获很多,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海上丝绸之路古瓷文化展厅了,这里展出了很多古代时期的海捞瓷,看到了海底沉瓷的场景,也仿佛看到了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商贸的盛景。

  张艺馨: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知道了每年的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我们要守护好海洋,不乱扔海洋垃圾,保护海洋动物。我还体验了独木皮鼓,这是黎族的竹木乐器,以前的人们会在祭祀或者狩猎的时候敲打它,召集其他人。

  赵翊博:在南海海洋生态全沉浸式展示示范间,我们仿佛坐进了一艘潜水艇,置身于海底,很多的海洋生物从我们身边游过,我动手摸了一条梭子鱼,屏幕上就立刻显示出关于它的资料介绍,让海洋科普知识触手可及,太有趣了!

Copyright © 2012-2023 JN江南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苏ICP备2021022346号

搜索